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話說威海喜餅民俗裡的“喜滋味”

准備出鍋的文登喜餅

  在威海,不管是城市還是喜餅禮盒鄉村,結婚時送喜餅是必須的一項內容。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喜餅推薦威海以及榮成、文登、乳山等地,喜餅有“媳婦餅”“被結婚喜餅窩餅”“抓果”“體己干糧”等不同的稱呼,並且其制作工藝、形狀、風味也都不同:乳山的喜餅最大,榮成的喜餅雖然最小但用油最多,滾邊的文登喜餅最好看,威海市區的喜餅則是方方正正的大“抓果”,可謂各有各的“喜滋味”。
  歷史由來:跨越1800年的傳說
  “小時候,親戚家有人結婚時就盼著能分到喜餅吃,又香又甜的味道,到現在都很難忘記。”市民劉先生說起對威海喜餅的印像時真情流露,“那個年代物質匱乏,制作喜餅又需要雞蛋白糖這些稀罕東西,一般人家不是遇到婚慶喜事,是不會輕易制作這種好東西的。”
  然而,時至今日,喜餅這一婚慶用品對本地市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在市區一批發市場內從事喜餅銷售的馬女士告訴,現在很多客戶家中有人結婚時就會到她這裡來預定喜餅,一次預定少則數百塊多則上千塊。而對於普通市民來說,只要參加親友的婚禮,婚宴結束的時候都會得到一份包括喜餅、喜糖、喜煙在內的禮品。
  不過,要探究喜餅的歷史由來的話,卻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只知道一輩一輩傳下來的就是這樣的說法:喜餅由女方負責制作,專門為忙碌了一天的小兩口進入洞房後,深更半夜說悄悄話時填肚子而准備的。
  在采訪中了解到了一個很新鮮的說法: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聽取周瑜的計謀,瞞著國太、朝中群臣和黎民百姓,設計以將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為名,騙劉備來吳娶親,以實現其奪取荊州的目的。諸葛亮識破了孫權的計謀後,決定將計就計,弄個假戲真做。他命人加緊制作了一批“龍鳳喜餅”,讓劉備帶去相親。劉備一進吳國城,把所帶的“龍鳳喜餅”全部分發給百姓,一時全城人都知道劉備是來娶孫尚香的。事情傳到國太耳朵裡,就有了甘露寺相親的故事:國太見劉備一表人才,就准許了這門婚事。而這種喜餅便成了人們結婚廣布喜訊的禮物。不過,為何這一習俗能在威海各地得以傳承就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在乳山一帶,還有一種大的喜餅,直徑常在30釐米以上,叫做“囤底”,一般是被切成扇形小塊,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至親好友。“囤”是盛放糧食的器具,用它來命名喜餅,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圓滿,三是寓意家有“余糧”,人有“余福”,日子過得好。正因有如此意義,所以主人在制作“囤底”時就更費盡心思,材料用得更多、更好;參加婚禮的人,也都盼著能分得一塊“囤底”。
  制作工藝各有特色
  劉先生說,過去人們稀罕喜餅,不僅是因為原材料短缺,其制作過程的繁瑣也是一個原因。
  老家在榮成的袁女士介紹中式喜餅說,她結婚時,除了母親要為制作喜餅而忙碌外,包括姨媽、舅媽等親戚也都過來幫忙,一共要做好幾十斤的喜餅,前後要忙活好幾天。具體做法是:先把精面粉上鍋蒸熟,然後按照10斤面粉、3斤油和3斤白糖的比例攪拌和勻,擀成薄餅後,再用茶杯口扣出一個個圓餅,然後放到大鍋裡烤。這種鍋的裡面要放一面平整的鐵皮,下面與鍋底有沙子隔開,以保證喜餅受熱均勻而且外形平整。這期間最重要的是要憑經驗掌握好火候,經過這一程序烘烤的喜餅散發出一種誘人的香味兒,色澤金黃,吃起來也是香甜可口。“喜餅做得好看又可口,結婚時就能得到客人的稱贊,這對每個新娘的母親來說就是最大的滿足。”
  與三市的喜餅都是圓形的不同,威海市區的喜餅是方形的“抓果”。在高區田華市場內的一個喜餅鋪前,看到了威海喜餅的制作過程:一位女工將面粉與雞蛋、白糖、花生油、酵母等按比例配好放入和面機,另一邊,一位女工將已經和好的面團放入另一台機器碾壓,使其變得有韌勁兒。操作台上,一位女工將醒好的面團用刀切成大小均勻的小方塊,並在其中一面上劃下一個十字。為了保證重量一致,這些面塊都要用秤統一稱量。在門口的一個灶台上,一位女工向轉動著的平底鍋內倒上一層花生油,然後將一塊塊面塊均勻地擺放到鍋內,一共可放入60塊。隨著溫度的升高,還要不停地翻動每一個面塊,使其六個面都能被油煎到。十多分鐘後,一塊塊泛著金黃色的喜餅就展現在眼前了。
  “傳統的制作工藝比這種做法要復雜得多。”喜餅店的主人告訴,不但和面要靠手工,最後下鍋的工序也不同,以往是用油炸的,耗油量大,顏色也不均衡,而現在采用油煎後,喜餅吸收的油少了,正迎合了現在人們對飲食的新要求。
  在高區一小區內,還碰巧遇到了專做乳山喜餅的丁先生夫婦。丁先生向介紹說,乳山喜餅的制作工藝同樣很考究,要使用精面粉、雞蛋、白糖、花生油和酵母五種材料,制作時要把雞蛋打到盆裡,與花生油、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對於這個具體的比例,丁先生表示,獨家秘方不能外傳,一般來說,雞蛋多一點更好。但油和糖多了就會使做出的餅不酥軟。整個過程一定不能加一滴水。
  隨後來到丁先生家的操作室,看到他的妻子正在用力揉面,並不時地將面團內的氣泡除掉,揉好的面團擀成小圓餅後還要放到溫箱裡讓它發起來。丁先生說,現在的這種做法已經改良了不少,增加了不少現代設備,比如和面機、溫箱、烤箱等,但是制作中各種原料的配比以及揉面、烤制過程等就要看個人的操作水平了。丁先生的妻子說,烤制喜餅的時候她就要坐在烤箱邊上盯著,隨時觀察烤箱內餅的色澤,以免烤的顏色過重,影響美觀。丁先生指著操作室內兩摞喜餅說,乳山喜餅的一個特色就是個兒大,直徑足有14釐米,重量都是三兩多,松軟可口,顏色也是金燦燦的,讓人看了就生出食欲。
  文登與乳山兩地喜餅的制作工藝及所需原料頗為類似,但從外觀上還是能看出明顯的不同,因為文登喜餅的制作多了一個滾邊的工序。操作者要戴上線手套,趁餅還很燙手的時候一氣呵成,一般滾邊是在另一個鍋內,兩只手同時夾住好幾個豎放成一排的餅,慢慢地在鍋內一邊倒手,一邊滾圈,這樣餅的邊緣就是齊整的,而乳山喜餅的邊緣則是自然凸起的。從塊頭上看,文登喜餅要小巧,乳山的要大得多。
  喜餅能否申請“非遺”
  隨著時代的變化,喜餅已不僅僅用於婚慶,它的用途越來越廣。
  專做乳山喜餅生意的丁先生告訴,找他定做喜餅的回頭客很多,他們購買彌月禮盒喜餅有的是用於子女結婚,有的用於生孩子“看喜”的,有的用作喬遷新居“溫鍋”時待客的食物,還有的就是買了作為早點食用。丁先生說,除了本地市民外,一些外來游客也會慕名找到他購買一些喜餅作為特色紀念品帶回去。在市場內采訪馬女士的喜餅鋪時,看到一位蹬著三輪車的老太太來到攤位前掏出5。5元錢買了一包剛出鍋的喜餅,說是拿回家給孫子吃。
  除了面向本地,文登的喜餅經營者孫先生還將生意做到了網上。“很多客戶都是外地的,一個月的總銷量最多能達到一萬多塊,一般收到訂單後3天左右就可以做好,然後通過快遞發過去,完全不用擔心喜餅的質量會受到影響。”孫先生說,外地的這些客戶中很多是在當地工作的文登老鄉,他們在當地買不到口味正宗的喜餅,因此就采用網上訂購的方式。
  對於喜餅制作的傳統與現代工藝,孫先生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要讓喜餅保持一份地道的口味兒,一些傳統的制作手段有必要保持。他告訴,自己制作的喜餅都是采用傳統工藝,如自家榨制的花生油、農家大鍋等等,這與其產品受到客戶歡迎有很大的關系。
  在走訪彌月蛋糕中了解到,現在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由於喜餅制作工藝的費時與繁瑣,許多人更願意通過向喜餅鋪、糧油超市等定做或委托加工的方式獲得喜餅,以滿足家中子女結婚、生子等的需要。喜餅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烘托喜慶氣氛的符號而存在。但是制作喜餅的一些個體業者普遍抱怨,由於面、蛋、白糖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不斷壓低他們的營利空間,而同行間競爭的加劇,又使得他們不敢隨便漲價,生產規模普遍偏小。經營威海喜餅9年多的馬女士告訴,她曾考慮過申請注冊喜餅商標,但是來自工商部門的答復讓她知難而退,“門檻太高,標准太多,我們很難達到。”
  喜餅這一地方特色鮮明的食品是否可以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獲得更多保護?采訪中有業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希望能得到民俗文化相關部門的關注。在這方面,榮成盛家火燒制作技藝入選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做法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借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