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星期日

塑膠回收-回收利用難解“金屬恐慌”


隨著全球人口激增以及新興國家數以特殊金屬回收百萬計的消費者崇尚西方式的生活,人們對稀有金屬的需求直線上升。此外,得益于科技進步,可被利用的金屬種類也比以往更多。因此,過去10年中,人們對金屬短缺和資源耗竭的恐懼再一次湧現。
人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稀有金屬的供給,例如铟、锂、稀土元素、碲及鍺,這些稀有金屬對數字技術、低碳能源技術、太陽能光電板和電動汽車的發展至關重要。

2009年,中國政府爲了滿足快速發展的國內制造業需求而減少了稀土元素的出口。此後,對稀有金屬供給的擔憂在全球範圍內成爲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雜志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地緣政治風險(例如亞洲的領土糾紛)以及社會經濟風險(例如南部非洲的勞資糾紛)有可能中斷稀有金屬的供給,因爲可用于高新技術的稀有金屬的産地非常有限。商業風險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投資稀有金屬要承受很大風險,因爲從中獲利很難。此外,與鐵、銅、鋁的市場相比,稀有金屬的市場很小,非常複雜且很不穩定。

雜志指出,要想確保稀有金屬對廢銅回收未來科技的穩定供應,離不開科學界、工商業界和政界的共同合作。目前,有許多受政府委托的評測廢電線回收報告出爐,這些報告雖然指出了關鍵問題,但卻充斥著大量枯燥乏味的論證,例如某一種金屬爲何是重要的,因此都不足爲恃。此外,這些報告所提供的解決方法往往都是泛泛而談,沒有實用價值。

雜志認爲,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些報告指出,稀有金屬的供給安全問題基本可以通過回收利用來解決,正如英國和歐洲大陸所做的那樣。盡管回收利用這一方法能夠對維持常見工業金屬材料的供應起到重要作用,但當涉及到可用于科技的稀有金屬材料時,情況卻更加複雜,一些稀有金屬很難或者根本無法回收。

爲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爲已經枯竭的金下腳料回收屬資源尋找替代品,目前需要更多第一手科研資料,並更加深入地了解形成稀有金屬的地質變化過程。此外,爲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避免在無意中對環境造成影響,應當對每一種稀有金屬設立從開采到終端客戶全程可追溯系統。

稀缺資源

對可用于科學技術的稀有金屬的需求在過下腳料回收去40年間呈爆炸式增長,其中镓、稀土元素、鉑類金屬和铟全球累積産量的80%來自于上世紀80年代之後,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保持增長。

雜志稱,大多數可用于科學技術的稀有金屬埋藏在少數幾個地區。例如,2011年,全球72%的钴産量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57%的铟産量來自中國。而且這些稀有金屬的産量廢五金回收還很低。2011年,全球的鎢産量總計只有7。29塑膠回收萬噸。相比之下,鋁産量有4520萬噸,鐵産量更是達到15億噸。

隨著消耗量開始超過當前探明儲量,一些研究報告推斷,可用于科學技術的稀有金屬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短缺和枯竭的命運。然而這些悲觀推測沒有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稀有金屬的地質儲量。隨著金屬價格的上升,較低品位礦石的價格將會下降,這會提高低品位礦石的經濟性並降低其提取難度,樂于投資的人也會隨之增多。此外,在價格壓力和科技進步的雙重作用下,全球大多數種類金屬的儲量在過去50年裏穩中有升。

就在不久之前,可用于科學技術的稀有金屬還不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此人們勘探的熱情並不高。這導致人們對稀有金屬的全球分布及其自然生成過程並不了解。

隨著對稀有金屬了解的深入,人們將能重新評估老采礦區的開采價值並開發新礦。例如,英格蘭西南部的老舊礦區或許能夠確保鎢的供應;瑞典也于2009年在NorraKarr地區發現了含有重稀土元素的沈澱物。但是,公衆對開發新礦持反對態度,發達國家尤甚,因爲人們習慣了炫耀性消費,不願意接受替代品,這將是一個嚴峻挑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